手机端学习交流banner
当前位置:首页 > 企业风采 > 员工风采

游都江堰

关注:155 发表时间:2024/03/12 16:57:13

 

我知道都江堰应该感谢网络时代,发达的媒体让每个人对浩繁的信息应接不暇。不知哪一年在网上看了一部介绍都江堰的纪录片,看完感慨万分,深感“囊中羞涩”。春秋战国时的伟大工程,看片之前,我几乎一无所知,甚至都江堰的“堰”字都不会写。从此,对都江堰有了一份眷念,想了解这个古代造福蜀地、造就四川成都平原为“天府之国”的水利工程。当然,更想去实地看看这个被世界所称颂的、唯一至今还在发挥正常功能的古代水利工程。公司组织成都游,遂了我的心愿。

出发之前,又在网上看了很多有关都江堰的资料,真正做到“有备而游”。我想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几个经典名词漫谈我的旅游心境,与大家分享。分别是:宝瓶口、离堆、飞沙堰、鱼嘴、大坝。

宝瓶口、离堆(现在叫离堆公园):这两个名词要一起漫谈。 “宝瓶口”实际上就是岷江分流至成都平原的一个分水口。“离堆”就是人工开挖伸进岷江江心玉垒山体的一个尾巴,由分水口隔开的一个山体。

古代开挖岩石构成的山体极其艰难,据说使用了火烧,再猛浇水,剧烈的温差,让岩石开裂。开凿宝瓶口应该是都江堰最大的工程,接近400米的玉垒山体开凿成河,再加上树丫状分布于成都平原的河道,在古代,应该是多少年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。

我们是7月30日游的都江堰,进入了景区的第一个景物是南桥。上桥后,我被桥下湍急的水流吸引住了,看惯了懒洋洋向东缓慢流动的武汉江水,何时见过此景!看着两岸整齐的江堤,凭直觉我应该是在站在人工开凿的宝瓶口下游,成都平原所有的生产、生活用水,都从我脚下流过。后来查资料得知,脚下这湍急的江流,除了满足成都市用水,还惠及下游川西平原四十多个县,一万多平方公里,一千万多亩田地旱涝保收。如此大面积的用水,脚下水流当然是湍急的,不然不够用。

过了南桥,就进入了“离堆”。古人从玉垒山凿开的山体被今人开辟为“离堆公园”。园内有不少古树,但最值得欣赏的是两棵帧楠,即社会上炒作的“金丝楠木”。古人离世后如用楠木做棺椁,那是相当高的规格,据说千年不腐。当时我站在两棵笔直的帧楠树前,有点肃然起敬。隐隐约约觉得似曾相见,突然想起北京故宫大殿的立柱,据说都是用整颗的楠木制作。联想至此,颇有失落感,又觉庆幸。今生到目前为止,所看到的楠木都是作为 “木”呈现我眼前,现在看到的可是一棵活着的楠木“树”。

飞沙堰:离开两棵楠木树,绕了几个弯,看到一个破败的石头干河滩,石头缝里杂草丛生,与周围景点极不匹配。看楠木树耽误了时间,没听到导游讲解,但我提前所做的功课告诉我,这个烂石滩是都江堰工程中著名的飞沙堰。

了解水利工程的都知道,现代水利工程比较头痛的问题是泥沙淤积。我国早年修建的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因泥沙淤积,功能大大降低,几乎废弃。后来的黄河小浪底、长江三峡大坝等都把泥沙淤积作为重要研究课题,解决了泥沙淤积的专家们都成了中科院工程院院士。

我们的先人却在连水泥都没有的两千多年前巧妙地解决了泥沙淤积。原理其实很简单,丰水季节,利用巨大的水流顺着宝瓶口前山壁的S弯,产生巨大的旋流带起泥沙,漫过离堆旁的飞沙堰至岷江,宝瓶口前永不被泥沙淤积。据资料介绍,能将成吨重的石头冲过飞沙堰。想起这些,在这“破败的石头干河滩”前多站了一会,实在破烂不堪,没有留影。

鱼嘴(又叫分水鱼嘴):鱼嘴是真正将岷江一分为二的水利工程。就是在江心修的一道长堤,长堤的前端像个鱼嘴指向岷江上游。鱼嘴的功能如果仅仅是在宝瓶口的上游将岷江一分为二,它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名气。其原理因篇幅所限,不能细说。简单讲:首先将岷江一分为二;其二,利用鱼嘴前两边高度差,能保证枯水季节宝瓶口有足够的水量;其三、利用高度差和鱼嘴的分流,巧妙的使江面清水流向宝瓶口,江底浊水含着泥沙流向岷江,既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用水(清水),又解决了鱼嘴前泥沙淤积,巧妙之极。站在鱼嘴上的栏杆边,看着被有序分流的江水,仔细品味先人的智慧,很是享受,这趟没白来。

正沉静于佩服先人智慧的思索中,隐约听到左边身后隆隆的水流声。转身看到一座钢筋水泥的8孔水闸将从鱼嘴分流后的岷江拦腰切断,水声就是开启的2-3孔闸门被奔腾的江水冲击发出的。问导游,说是1974年才修建的。观察了这个现代闸门与分水鱼嘴的关系,发现如果不是闸门抬高水位,流向宝瓶口的水量会减少很多,估计会不够用。不知当年修都江堰时含不含这个闸门,古代的生产水平是修不了现在这个闸门的(闸门是电动的),这点很遗憾,没搞清楚。我猜想,两千多年前,成都平原有多少人口?用水量不大,分水鱼嘴分给宝瓶口的水就够用了。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水量远远不够,才修了这个闸门,抬高水位,增大宝瓶口的水量。

最后一个名词是大坝。都江堰水利工程根本就没有大坝,把大坝这个词拿出来漫谈主要是和都江堰的“堰”做个比较。水利工程主要的形式是坝、渠、堰。 “坝”很好解释,把水拦住谓之坝;“渠”也好理解,挖沟引水谓之渠;唯独都江堰的 “堰”字稍难理解,堰也是起拦水作用的,当水面低于它时,与坝的作用相当,当水面高于它时漫它而过,这与坝不同。都江堰修建的年代,筑坝挡水的能力非常有限,所以大量使用了“堰”。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所提到的“破败的石头干河滩”,即飞沙堰,石头干河滩的作用原理前文已经提到过。不叫飞沙坝,但它有坝的功能,不叫飞沙渠,但它有渠的功能。“堰”很值得玩味,绝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“破败的石头干河滩”。

名词解释完了,都江堰也就游玩了,我的漫谈到此结束。不知什么原因,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,总想拿古人修的都江堰和现代人修建的水利工程做比较。都江堰水利工程和现代的水利工程比较,它缺了宏伟、缺了壮观、缺了所谓人定胜天的气派,缺了人类征服大自然、改造大自然胆量,甚至还缺了游人照相地标式的景点。整个工程平淡无奇,看不出有什么惊天动地之壮举,多数游人觉得没有看到什么。那何以被后人如此赞颂?我个人觉得,正是这种看似平淡无奇,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无为之治,体现了现代人刚刚认识到的尊重大自然的意识,体现了现代人刚刚认识到的不能对大自然过多的索取和掠夺。

——公司总部   孙水生



武汉美好愿京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       备案号: 鄂ICP备19019246号-1